健身我懂,但健身镜到底能干嘛用?
上个月,换了大房子的阿蓝购入一台智能健身镜,最近每晚她都会跟练一段睡前瑜伽。
这两年,健身领域最“醒目”的大概就是这块镜子。
阿蓝买的是目前“FITURE”沸彻魔镜天猫旗舰店卖得最好的mini款,加上三年会员折扣,总价约4000元。眼下“双十一”正酣,FITUR天猫旗舰店mini款显示月销900+,7000元上下的旗舰款月销量超过300件。
乘着居家健身的东风,去年短短几个月内就涌现出十余个健身镜品牌,彼时似乎“百镜大战”一触即发。如今,距离最早将健身镜带入大众视野的FITURE首款产品发布已超过两年,去年双十一月销破万台的盛况也早已不再,“镜子”们到底活得怎么样?智能健身镜的生意是否依然如其表面看起来那般明丽照人?
不仅不火了,也越来越不像健身镜了
不久前的8月,胡润研究院发布《2022年中全球独角兽榜》,FITURE是该领域中唯一上榜的独角兽公司;其位于重庆、南京等地的线下门店亦在近期陆续开业。
这样的“热闹”不禁让人想起一直为人津津乐道的FITURE“发迹”故事。
相比智能健身镜的海外鼻祖Mirror——2018年出道即成名,2020年6月被加拿大运动零售龙头lululemon以5亿美元收购,FITURE似乎毫不逊色,2020年10月初代产品面世前就已经吸引了资本的注意。
图片来自Mirror官网
2020年8月至2021年4月,FITURE陆续完成四轮总计近4亿美元的融资,参与机构包括红杉中国、腾讯投资、金沙江创投、蔚来资本等明星资本。最后一次B轮融资,更是拿到创下全球健身行业融资纪录的3亿美元。
之后的一年多里,健身镜这条不算大的赛道里,涌入了大量竞争者。除了以FITURE、YUPP等为代表的新创品牌,资深健身设备厂商亿健、万达康,互联网运动品牌咕咚、乐刻,乃至百度、华为等大厂纷纷涉水。
时至今日,发展最早、声量最大的FITURE,表面看来依旧风光,但今年7月已爆出裁员超500人,同时还有四位VP离职的消息。而放眼整个健身镜行业,多的是冷清与萧条。
精品团课品牌Justin&Julie旗下的mirror(同名品牌,并非前文所述的Mirror)、亿健的MR3智能健身镜,天猫旗舰店月销量均显示为1件,最新的购买评价分别是5个月和3个月前。咕咚的FITMORE京东自营旗舰店,整个商品栏空空如也,至于乐刻的LITTA MIRROR,也早已经消失在“乐刻集市”。
让众多品牌从蜂拥而至到作鸟兽散,智能健身镜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如今相对活跃的智能健身镜品牌,几乎只剩下FITURE、小度添添、YUPP等。而它们,不约而同地选择降价和变成“全能王”。
2020年初上市时以近万元高价震惊四座的健身镜,在去年的热潮里,价格逐渐走入“凡间”。到目前为止,FITURE价格下探至3000元左右,小度添添新款M30先锋版仅售2699元,YUPP最新款“超能镜”更是直接降到了2000元以下。
价格内卷最为直观,功能内卷则在各显神通中走向殊途同归。
围绕健身内容不断升级的动作捕捉、AI纠错等是FITURE一直以来的硬核卖点;小度添添延续小度在家庭智能赛道中的优势,搭载游戏、K歌、投屏、通话等覆盖全年龄段需求的功能,这些功能也逐渐成为其他品牌新品的标配;YUPP则推出了可旋转屏幕,可以设置壁纸和音乐,充当家居氛围屏。
健身镜到底是不是伪需求?
“太懒了”,“没用过几次”,在闲鱼App上搜索“智能健身镜”,不少商品页里都有类似的描述。
姑且不论到底有多少都市蜗居青年,不仅能够承受几千元的售价,还能在出租屋里辟出一块足够摆放并运动的空间,即使是对有房有钱有闲一族,那些跑步机变成晾衣架、办健身卡后再也没去过健身房之类的故事也并不鲜见。仅仅是动起来这件事,已经耗尽了不少人的力气。
所以当一件昂贵的智能健身器材变成家里昂贵的闲置时,出现健身镜是“智商税”的论调也就不算稀奇了。
咕咚创始人兼CEO申波曾在采访中提到,智能健身镜是面向轻健身人群,当天气不好或不想去健身房,或是偶尔想在家里健身时,用户可以在家享受更有体验感、成就感和互动性的运动过程。
这背后隐藏着的是健身镜对于目标人群的“挑剔”:没有运动习惯的人,买完全套运动装备后,依然可以放弃,镜子吃灰也不是难事;对于深度健身者,健身镜提供的内容与尚受技术发展限制的动作捕捉与AI纠错能力,远远比不上健身房的专业器械与专业教练创造的价值。
而这也就意味着,智能健身镜虽然以更具科技感的方式,创造了在家运动的良好体验,但本质上并没有为健身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该躺平的仍然躺平,该闲置的还会闲置,更多的是一种“锦上添花”。
一位不愿具名的相关投资人士告诉有意思报告,过去几年间智能健身镜一路从北美火到中国,几乎可算是“疫情红利股”。
正如美国智能健身巨头派乐腾(Peloton)在美国消费者重回健身房后,一度在疫情期间飙升至500亿美元的市值目前已跌至不足40亿美元;Mirror在发展高点被lululemon收购,但随着居家智能健身市场的回落,lululemon在2021财年三季度报告里将Mirror的2021年销售预期直接腰斩。
这里还有一个中美健身渗透率对比的背景。《2021年度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显示,截止到2021年12月,全国健身人口渗透率达到5.37%。而根据三体云动的统计,美国健身人口的渗透率大约是中国的三倍。
该投资人士指出,家用智能健身设备在健身文化如此盛行的美国尚且未能如预期般持续高增长,在互联网健身房不断涌现、线上免费“刘畊宏”们数量巨大的中国,更加引人发问:中国人真的需要一面健身镜吗?
对此,YUPP品牌创始人兼CEO阎建伟非常直接地回应称,从受众角度来看,大众健身需求与健身镜并不匹配,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单一的健身镜产品存在很大的市场局限性。
阎建伟表示,YUPP其实一直有意识地想要打造一款集成多种功能的智能化创新屏,从去年的“智能健身镜”到今年新推的“超能屏”,持续的研发、调整都是致力于为年轻人打造全新的智能生活方式。
那么所谓的“健身镜”到底是不是一个伪需求?除了被技术包装的智能健身功能,健身镜是否约等于一台可以当镜子用的智能电视?
独立消费分析师刘戈认为,与其说健身镜越来越不像健身镜,不如说从一开始众多入局者只是借用“健身镜”的概念做了一次阶段性的技术整合,围绕网络、电视、镜子等,将我们有关居家生活的想象落实为真。
智能健身镜的初心本是试图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降低健身门槛,让更多人可以更便利、更不受时空和认知等因素限制地体验运动的好处和乐趣,并不能算是伪需求,其问题更多地在于,这不仅是一款核心技术与内容仍有极大提升空间的产品,更是一款绝大多数消费者不管在物质环境和观念上都尚未做好准备的产品。
不管是有适合在家运动的客观环境,还是有面对镜子进行室内健身的习惯及基本的运动常识,健身镜对消费者的“要求”都显得有些高。而一旦健身工具无法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反过来“要求”消费者去配合产品时,不仅不是“雪中送炭”,反而成了“削足适履”。
当消费者无法直接从健身镜中获得运动的陪伴、督促和效果时,或许以一台电视机的价格买一块什么功能都有还能当镜子用的大屏幕,在当下才显得更为经济。
就像阿蓝描述的购买FITURE魔镜的动机:家里正好需要一面镜子,这个还能运动。这或许已经是智能健身镜目前能实现的最好归宿了。